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中庸全文翻译-九游会体育
【原文】
仲尼曰:“君子中庸[1],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2]。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注释】
[1]中庸:不偏不倚,无过不及。
[2]时中:做事恰到好处。
【翻译】
孔子说:“君子的言行都符合中庸不偏不倚的标准,小人的言行违背了中庸的标准,君子之所以能够达到中庸的标准,是因为他们的言行处处符合中道。小人之所以处处违背中庸的标准,是因为他们无所顾忌和畏惧!”
【思想】
孔子所说的“中”,以我国远古时候周代的礼仪为标准,孔子认为对于周礼,要做到既不过分也没有不足。“庸”就是“平常”的意思。可是,现代社会的人们对中庸的理解出现了误差,认为中庸就是平庸、保守、妥协、不求上进的意思,这实际上是对中庸的误解。
【解读】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处世,秉持中庸之道。中庸之道也就是要求君子的一言一行要恰如其分、恰到好处,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是处世的最高学问。
“中庸”一词,最早出于圣人孔子之口。孔子认为,君子说话行事,奉行中庸之道。这种中庸之道是人生的大智慧,用理学家朱熹的话说就是:“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致也,唯君子能体之,小人反是。”意思是说,中庸之道虽然极为平常,但又极为精微高深,唯有仁人君子、智慧贤能之人,才能够体会到其中的不可言说的微妙精义。而那些小人却反其道而行之,他们的言行不是恪守中庸之道,不能够做到恰到好处,而是往往偏激狭隘,固执一端。所以孔子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恪守中庸之道的君子与违背中庸之道的小人,行为风格具有明显差异,给人的印象有天渊之别。中庸之道就如同棋盘上的楚河和汉界一样,把君子和小人区分开来,泾渭分明,一目了然。
中庸思想的本质,是对一切事物不偏不倚地对待,并加以包容并合理地利用。在客观存在的事物之中,无论它的本质是什么,都含有一定的必然性意义。我们对此必须有所察觉、有所领悟,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作出适宜的选择。也就是说要做到包容一切,为己所用,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在具体的事物运用过程中,注重适度原则,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不厚此薄彼,在微妙的关系空间中寻求一种包含大智慧的平衡,这也正是中庸思想历来为人所认同和称道的精髓所在。
君子为什么能够做到中庸呢?这是因为仁人君子拥有博大的胸襟、卓越的见识、远大的目光,能够从长远处考虑事情,从细微处把握事情的发展动向与本质特点,并及时做出判断。他们深谙中庸之道,做事情既不偏激,也不极端,既不专断,也不投机,而是从伦理大道出发,包容众长,顺天应人,做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而道德败坏之人则不同,他们既不能包容他人,也不能和他人共享,忽视他人的存在。他们往往目光短浅,只看重眼前利益,急功近利,以短暂性的倾刻满足为一切处世的出发点和原则,这样就违背了中庸之道,和这种大智慧、大境界的距离越来越远。
中庸之道的大智慧不仅在儒家思想中被君子恪守不弃,即使在佛家思想中,也多处有所体现。佛祖曾经以弹琴来比喻修行:我们在弹琴时如果弦太松,就发不出声音来;可是如果弦太紧了,声音就不好听,而且琴弦很有可能会崩断。佛法修行也一样,太松懈了容易荒废怠慢,最终难成正果;而太紧张了容易无法心静入定,容易生烦恼、起无名,最终也难成大器。所以释迦牟尼告诉弟子要不紧不慢、和谐有度。佛教的这种思想和儒家的中庸之道其实是一个道理、一种智慧,都是说做事情要恰如其分,不偏不倚。
《菜根谭》里说,士君子处世,要做到“快意回头,拂心莫忘”,这种思想其实和中庸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一个人的言谈举止是否能够达到中庸的人生境界,这不仅仅是君子与小人的区别,也是智慧与愚蠢的区别,更是成功者与失败者的区别。
【故事解读】
西楚霸王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陈胜、吴广举起反秦大旗以后,人们纷纷起兵响应,其中有个叫做项羽的人。项羽起兵反秦的时候,年仅24岁,因为作战有勇有谋,所以很快做了军队的统帅。
项羽攻入成阳城,大开杀戒,放火烧秦朝的宫殿,大火烧了整整三个月都没熄灭。当时有人劝他说:“关中地区有山河阻塞四方,而且土地肥沃,您可以在这里建立都城,肯定能称霸天下。”但是,项羽看见秦朝宫室已经被大火烧得一片狼藉了,再加上他又思念家乡想回去,就说:“富贵了而不回故乡,就像穿了好看的衣服而在黑夜中行走,别人怎么知道呢”项羽拒绝了他人正确的建议。项羽回乡的选择等于是在帮助刘邦取得胜利,丢了做皇帝的机会。项羽该做的事不做,不该做的事情偏偏做得过头,所以失败了。
在和刘邦的斗争中,这个在历史上被称为“西楚霸王”的项羽最终失败,并在乌江岸边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