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战争

国运之战甲午战争,它是怎么打起来的,对于造成了哪些影响?-九游会体育

2022-10-26 10:20:45

说到甲午战争,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那么它是怎么打起来的,对于中国造成了哪些影响呢?今天我们就来说说。

甲午战争前,朝鲜仍是中国的附庸国。当时的朝鲜仍处于封闭自守的封建王朝控制下,生产力落后,国内政局飘摇。

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加强发展在朝鲜的势力,并通过外交手段,力争使朝鲜脱离清政府控制,成为“独立国”。由于没有足够的实力作后盾,外交努力并不太成功。

u=889971261,3850683720&fm=26&gp=0_副本.jpg

1884年,日本趁中国忙于中法战争之际,驻朝公使竹添策动亲日的“开化党”政变,12月4日一夜间推翻了保守派政权。次日,国王下诏革新政治,建立了开化党政府。保守派连忙请求清军支援,于是,袁世凯以保护朝鲜政府为名,率兵二千声讨乱党,12月6日攻入王宫。竹添寡不敌众,自焚使馆,连夜潜逃。动乱中开化党首相、大臣及三十多日本人被杀。

日本政府接竹添急报,立即派外务大臣率大批军队入朝,清政府也派了钦差大臣带了陆军和军舰到朝鲜。对峙中日本感到军事准备不足,因此并没有采取军事行动,转而运用外交手段。当时日本不少人主张趁中法战争之机迅速发动对华战争,但以伊藤博文为首的一派人,考虑到日本国力,特别是军事力量不足,主张“速节冗费,多建铁路,赶添海军”,积蓄力量。

1885年春,日本派伊藤博文为特派全权大使,到中国谈判朝鲜问题。谈判中伊藤每每以回国相要挟,后来李鸿章大怒道:“朝鲜事,中国并未办错,其错处全在竹添;若因此决裂,我惟预备打仗耳!”尽管这样,纠缠多日后签订的《天津条约》中,日本仍取得了向朝鲜派兵的权利。

u=1618133520,1339750155&fm=26&gp=0_副本.jpg

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任命袁世凯总领朝鲜事务,加紧控制朝鲜。而日本则加强经济渗透,并且加紧扩军备战,等待时机。

1880年起,日本全力扩充军力,举国上下士气高昂,以赶超中国为奋斗目标,准备进行一场以“国运相赌”的战争。截至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经建立了一支拥有六万三千名常备兵和二十三万预备兵的陆军,和排水量七万二千吨的海军,超过了北洋海军。

而在此期间的清政府,经过数十年的洋务运动,在一系列的军事对抗中,已经不象鸦片战争中那样,洋人几艘炮舰就应付不了,所以不免有些飘飘然。又在与西方各国打交道的过程中,意识到西方人并无意吞并国土,只是想在贸易上占些便宜而已,于是就更加放松了军备意识。虽然说最近几年东邻日本的一些动作,使人隐约感到将来会是个麻烦。

北洋海军自1888年正式建军后,就再没有增添任何舰只,舰龄渐渐老化,与日本新添的战舰相比之下,火力弱,行动迟缓。1891年以后,慈禧花重金修颐和园,连枪炮弹药都停止购买了。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这是朝鲜半岛历史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次声势浩大的反帝反封建的农民革命运动。朝鲜政府军节节败退,被迫向清朝乞援。

清朝派直隶提督叶志超和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淮军精锐2000人于6月6日后数日分两批在朝鲜牙山登陆,准备镇压起义,同时根据1885年《中日天津条约》通知日本。6月10日,朝鲜政府和起义军达成了全州和议,清军未经战斗起义就平息下去。6月25日,原定计划的第三批清军在牙山登陆,驻朝清军总数达到2465人。

在朝鲜向清朝乞援的同时,日本探知清廷将要出兵朝鲜的消息,得到此消息后,便全力着手挑起战争。1894年6月2日,伊藤内阁决议出兵朝鲜。

6月5日,日本立即设立有参谋总长、参谋次长、陆军大臣、海军军令部长等参加的“大本营”,作为指挥侵略战争的最高领导机关。6月9日,日本派先遣队400多人,以保护使馆和侨民为借口进入朝鲜首都汉城(今韩国首尔),同时根据《中日天津条约》知照中方,其后又在6月12日派兵800人进驻汉城。

在日军先遣队出发前,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训令驻朝公使大鸟圭介“得施行认为适当之临机处分” ,授权大鸟挑起衅端,找寻借口发动侵略战争。

全州和议达成以后,朝鲜政府要求中日两国撤兵,大鸟圭介开始和清廷驻朝大臣袁世凯进行撤兵谈判。大鸟虽口头上答应撤兵,但日本政府一方面电令大鸟拒绝达成共同撤兵协议,另一方面则在6月15日抛出了“中日两国共同协助朝鲜改革内政”的方案,从而使共同撤兵协议一笔勾销。

此后,日本开始不断增兵,到6月28日侵朝日军达到8000余人,比驻朝清军占绝对优势。而清廷决策者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则希望中日共同撤兵,既未向朝鲜增援军队,又未按袁世凯、聂士成等人的建议由清军先撤兵 ,最终给日本人以可乘之机。

日本之所以提出“共同改革朝鲜案”,一方面是使自己的军队以此为名赖在朝鲜不走,另一方面又拖住了驻朝清军,完全是为发动战争而采取的手段。

u=2462933215,3608507399&fm=26&gp=0_副本.jpg

由于清政府拒绝了“共同改革朝鲜案”,并强调日本必须撤兵,于是日本在6月22日向清政府发出了“第一次绝交书”。

此后,李鸿章寄希望于美、英、俄等欧美列强调停,让日本撤兵。由于前述的各国利害关系,美、英、俄只是对日本表示“谴责”而已,并未采取强硬措施,加之日本灵活的外交策略,列强最后都采取了观望态度,调停均告失败。

7月14日,日本向清政府发出了“第二次绝交书”,拒不撤兵,并反诬中国“有意滋事”,扬言“将来如果发生意外事件,日本政府不负其责”。 至此中日谈判破裂。

日本向清廷发出“第一次绝交书”以后,开始单独改革朝鲜内政的策略。与朝鲜交涉期间,大鸟圭介一方面逼朝鲜否认自己是中国属国,另一方面提出五项二十七条改革方案,强迫朝鲜限期接受。但是朝鲜政府当时是亲华的,因此朝鲜十分反感于日本的蛮横,敷衍日本的要求,并一再督促日本撤军。到7月17日,日朝谈判也宣告破裂。

1894年7月期间,日本发动战争的阴谋愈发明显,中国国内舆论和清军驻朝将领纷纷请求清廷增兵备战,朝廷形成了以光绪载湉、户部尚书为首的主战派。然而慈禧太后并不愿意其六十大寿为战争干扰,李鸿章为保存自己嫡系的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实力,也企图和解,这些人形成了清廷中的主和派。到7月中旬中日谈判破裂以后,一直按兵不动的李鸿章才应的要求,开始派兵增援朝鲜。

随着中日、日朝谈判相继破裂,列强调停均告失败,1894年7月17日,日本大本营作出开战决定。20日,日本驻朝公使大鸟圭介向朝鲜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其”废华约、逐华兵”,要求48小时内答复,朝鲜继续敷衍日本。

1894年7月23日凌晨,侵朝日军突袭汉城王宫,击溃朝鲜守军,挟持朝鲜国王李熙(朝鲜高宗),解散朝鲜亲华政府,扶植国王生父兴宣大院君李昰应上台摄政。日本嗾使朝鲜亲日政府断绝与清朝的关系,并“委托”日军驱逐驻朝清军。

控制了朝鲜政府后,1894年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战,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了增援朝鲜的清军运兵船“济远”、“广乙”,丰岛海战爆发,海战中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的“浪速”舰击沉了清军雇用运兵的英国商轮“高升”号,制造了历史上著名高升号事件。

当时”高升号”总共装有清军官兵1116人,除245人遇救获生外,其余的871名江淮子弟,全部壮烈殉国。 另有74名船上工作人员,只有12人获救,其余56名,全部葬身海底。

871名李鸿章所部淮军多年经炼精锐遇难,直接导致了中日双方在朝军事力量的失衡,更在心理上间接击溃了清军,士气大为沮丧。

至此,日本终于引爆了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战争,日本称之为“日清战争”,西方国家称之为“第一次中日战争”。此次战争,以公元1894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至公元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的签订为结束。

甲午战争的结果:在中国一方,清廷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这给中国带来了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在日本一方,战争使得日本的国力更为强大,使日本得以跻身世界列强的队伍。

甲午战争的失败原因有很多,但是不管是哪个原因,李鸿章都是难辞其咎的。李鸿章对于局势认识不够清晰,在甲午战争当中总是畏首畏尾,这些都是甲午战争失败的直接原因所在。

u=321144432,3984231130&fm=26&gp=0_副本.jpg

首先说李鸿章对局势认识不够清晰,李鸿章在朝鲜同日本开战之初,就并没有意料到这并不是一场仅限于朝鲜的战争,这是日本全面挑衅,是自己保住东亚霸主地位的重要一战。

其次李鸿章在对战战略上出现错误,李鸿章一直希望能够寻求列强的帮助,这样既让自己更加有利又能够让日本认清事实,中国依旧是东亚最有话语权的国家。想法是不错,但是执行起来却很难,因为,清军在日本的攻势下节节败退,没有军事作为支撑,列强如果加入战争,投入就会很大,列强当中不愿意让这样的事情发生,他们想的永远都是能够白白的捡便宜,即便你付出也是付出很小的代价。

选择帮助清廷显然是不符合他们习惯的,也不符合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而且西方需要考虑国内的环境,尤其是舆论环境,之前列强们在东亚发动战争都是为了能够掠取东亚国家的资源和财富,但是甲午战争完全不同。

甲午战争是两个东亚国家的战争,介入战争,为一个不相干的国家去打另一个国家,这在西方民众看来是很难接受的,虽然李鸿章自作聪明的使用高升号运兵,而日本也将这艘英国船打沉了,但这最终也只是制造了日本和英国在外交方面的一次摩擦,并没能将英国拉入战争。

u=4138053167,1498147419&fm=26&gp=0_副本.jpg

最后要说李鸿章的畏首畏尾,甲午战争其实不但是中国同日本人之间的战争,同样也是清廷的内部争斗。帝后之争是清朝末年朝廷当中的主旋律。李鸿章是后党的人,在甲午战争当中,有人希望能够利用战争将李鸿章赶出权力中心,换句话说就是还不希望甲午战争那么容易就结束,即便清廷胜利也要是惨胜,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有理由去攻击李鸿章,将他赶出朝堂。

而李鸿章自己也深知这一点,他为了能够让自己得以保全,只能去巴结慈禧,而慈禧是主和的,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甲午战争当中,李鸿章明着是战却在暗中搞一些小动作,想要制造和的条件,除了他自己确实是倾向于主和之外,还有就是达到慈禧的希望,以保全自己。

甲午一战的影响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其一:对清的影响

甲午之前日本在当时清朝人的眼里还是个弹丸小国,还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清朝在之前虽也多次战败,在西方豺狼的坚船利炮下逐渐被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被打醒。但不管清朝输给西方多少次,在亚洲还是最强大的国家这在当时不管是外国人还是清人是一种共识。

为什么这么说呢?

咱们说一句厚颜无耻的话,清朝即便输给西方一百次,依旧不会影响清是亚洲老大的地位。原因很简单,我大清打不过英国、打不过法国、打不过美国等,你们能打的过吗?邻居印度不早就臣服于英国脚下,成为英国的殖民地了吗?放眼当时全球,任何一个国家都是打不过英法等国的,所以清朝打不过英法也属于“能接受的范围内”,这对清朝的大国地位影响不大。

但输给日本就大不一样了。一个自古就看不上的弱国、怂国竟然打败了清朝。这无论如何是清朝人无法接受的。

其二,对列强的刺激

日本不仅在清人眼中是弱国、怂国的代表,在西方列强眼中也同样是这个形象。在1854年日本的国门被美国敲开,为什么说“敲开”呢?因为日本看到冒着黑烟美国佩里舰队后,直接就放弃了抵抗,手中也从大砍刀变成了鲜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黑船事件”。这一点很想二战后,美军占领日本本土后没有暗杀、没有飞机大炮,有的只是手拿鲜花欢迎麦克阿瑟的人群。

在清日开战之前,日本有三十年明治维新,清有三十年洋务运动,更有亚洲第一的北洋舰队。结果清朝一败涂地。甲午战争对西方列强来说是一块检验清朝实力的试金石,结果列强看清楚了清朝真正的实力。什么玩意,什么亚洲第一的舰队,你连日本都打不过,那我们哥几个联合起来你清是更打不过的。

日本打不过我,你打不过日本,你清就是我手下败将的败将,我怕你干嘛。随之,列强开始在中国肆无忌惮,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德国最早强占胶州湾,接着沙俄占大连旅顺,日本福建等,整个中国面临被瓜分的趋势。

在这次瓜分过程中,为什么德国最先下手呢?结合世界历史来分析,就容易理解了。这个是时期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整个西方社会已经步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领先的德国和美国,也就意味着德美需要更大的市场和原料。相比于美国广阔的领土来说,德国对领土和势力范围就更加渴望了。至于日本为什么对福建感兴趣,因为几年前隔海相望的中国台湾刚割给日本。

这些事件的内在的关系不在多说,接着说甲午之战对清的影响。

在瓜分狂潮中,清人与列强的矛盾也逐步加剧。这种加剧不仅是经济方面冲突,更是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冲突。有机会咱们在细说。

面对这样的矛盾冲突,义和团在山东就兴起了。“扶清灭洋”口号下义和团受到了清朝重视和扶持,势力发展迅速。这就又回到了正文第一段的内容。随之而来的就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十二年后清朝灭亡。

甲午之战五年后,一段屈辱的历史,一段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希望我辈在中华民族的复兴的道路上都能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永远的告别这段屈辱的历史。

猜您喜欢

川剧脸谱的特点有哪些,脸谱特点介绍

川剧脸谱的特点有哪些,脸谱特点介绍

2024-01-06历史知识

黄梅戏的彩腔指的是什么,有哪些特点

黄梅戏的彩腔指的是什么,有哪些特点

2024-01-06历史知识

黄梅戏的仙腔指的是什么,有哪些特点

黄梅戏的仙腔指的是什么,有哪些特点

2024-01-06历史知识

黄梅戏的阴司腔表达什么样的感情,阴司腔特色介绍

黄梅戏的阴司腔表达什么样的感情,阴司腔特色介绍

2024-01-06历史知识

相关推荐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