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门岭之战(天门岭之战,唐朝失去辽东的转折点,七百年后汉人才得重返此地)-九游会体育
公元696年,武则天治下“营州之乱”的爆发,对东北地区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的一大影响,便是间接导致唐朝逐步丧失了对辽东地区的控制权。
辽东本为汉晋故地,从战国燕昭王时直到西晋末年皆为中原郡县。五胡乱华时,辽东为鲜卑慕容氏所据,后燕末年,又被高句丽所窃取。隋朝统一中国后,四次出兵辽东讨伐高句丽,不能取胜。唐朝从唐太宗到唐高宗时期,唐--了20多年的时候连年征伐高句丽,终于夺回了这片华夏故土。
唐灭高句丽后,于高句丽故地设立安东都护府,治所在平壤,控制着朝鲜半岛大半领土。但随着西线唐军对吐蕃作战失利,半岛南部的新罗趁机攻唐,唐朝不得不将安东都护府迁往辽东。此后,唐朝对于辽东地区建立了较为稳固的统治。
在灭高句丽时,为了削弱高句丽故地不断发生的叛乱,唐朝曾经将依附于高句丽的靺鞨人大量迁往营州。营州变乱发生后,原本被唐朝强制迁徙到营州的靺鞨人,也趁机作乱,分为两股东窜,企图逃回辽东高句丽旧地。这两股靺鞨叛军的首领分别为乞乞仲象和乞四比羽。
靺鞨叛军东窜后,首先向唐朝安东都护府所在地的新城发动进攻。此时唐朝在辽东兵力很少,但是安东都督裴玄珪率军固守,叛军久攻不下,只得转攻辽东城。辽东都督高仇须率数百人与之交战,竟以少胜多,大破叛军,俘虏一千多人。唐朝廷得知辽东被袭,军情紧急,派名将之子薛讷率兵五万前往支援,由于辽西走廊已经被契丹叛军占领,唐朝援军只得从山东登州海路出发。唐援军抵达之后,连败叛军,叛军损失惨重,向辽东东部地区逃窜。
辽东地势东高西低,西部的辽河平原为汉晋以来传统的汉人定居和农耕区,汉晋辽东郡,唐朝安东都护府的统治中心都在这里。而东部山地,则是早期高句丽国的核心地区,易守难攻。唐灭高句丽后,也并未在此地建立起统治,叛军窜入此地后,凭借地利与唐军对抗。由于海路运输艰难,唐军平叛进展缓慢。
正在此时,营州之乱得以平息,契丹人大部投靠了突厥。突厥可汗联合契丹,在从西北到东北的漫长战线上对武周发起了全面攻击,圣历元年(698) 八月,--厥默啜可汗进攻静难、平狄、清夷等军,残破妫州、檀州、蔚州、定州、赵州。圣历二年( 699),契丹进犯河北。久视元年( 700) ,契丹再次进犯,一度西慑太原,南震燕赵。在这种局面下,武周不得不以主要兵力对付突厥和契丹,暂时对靺鞨叛军采取羁縻政策。武则天派出使者,封乞四比羽为许国公,乞乞仲象为震国公,赦免他们从乱之罪。然而,乞四比羽拒不奉诏。鉴于辽西走廊被切断,据险自守的乞乞仲象、乞四比羽又暂时构成不了太大的威胁,武则天只得暂时隐忍,选择首先解决契丹问题。
700年,在的举荐下,武则天任命李楷固为左羽林卫达将军率部征讨契丹。李楷固是契丹人,本是营州叛乱中孙万荣账下大将,曾给唐军造成惨重损失,在孙万荣死后降唐。鉴于其武勇过人,武则天没有杀他,反而以其为征讨契丹的统帅。李楷固也没有令人失望,他指挥的东征军从卢龙出塞,转战大凌河流域,连败契丹,成功收复了幽州通往辽东的陆路通道。
在李楷固取得了第一次东征胜利后,武则天转手开始解决在东北割据的靺鞨人问题。此时乞乞仲象已死,其子继任叛军首领,仍自称震国公。李楷固奉诏以左羽林卫大将军的身份讨伐大祚荣、乞四比羽。东征的唐军首先将兵锋指向了靺鞨人两大集团中相对较强的乞四比羽集团,702年,唐军与靺鞨军在鸭绿江畔展开大战,唐军大胜,阵斩乞四比羽。初战告捷,武则天大喜,加封李楷固为燕国公,令其率兵继续进攻大祚荣部。狡诈的大祚荣深知正面迎战非唐军敌手,便采取了诱敌深入的战术,一面大力招纳靺鞨各部共同抗拒唐军,一面不断向深山中撤退,诱使唐军追击,于险要之地设伏。李楷固统率的唐军犯了轻敌的错误,长驱深入追击,到了天门岭,遭到靺鞨各部及高句丽残部的伏击,战败而归。
天门岭之战失利,导致东征军以前的努力化为乌有。唐朝不得不收缩防线,以应对东北的风云变幻。首先大祚荣赢得了喘息之机,兼并了乞四比羽的部众,从容建国。大祚荣建国后,还主动向突厥派出使者,加入了突厥阵营。契丹人势力也复振,联合突厥,再次进犯辽西,唐朝幽州与辽东之间的交通线又一次被切断。
这时孤悬东北的安东都护府陷入--厥势力的东、 西、北三面威胁之中,处境十分危急。不过大祚荣为唐朝的国力所震慑,并不敢出兵进攻安东都护府,反而努力求唐朝的册封,使得安东都护府在辽东继续存在着。但是,随着渤海国势力在辽东不断膨胀,高句丽遗民纷纷投奔,安东都护府难以立足,最终在唐玄宗开元二年迁离辽东。唐朝并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承认了其国的合法性。东迁的安东都护府已有名无实,最终于安史之乱后的761年废止,辽东也沦为无人管治的空白地带,直到唐末为契丹所占领。
此后的辽东,先后处于辽国、金国和蒙元的控制之下,汉人势力不能达于此处近七百年。直到明洪武年间,明军攻入辽东,才结束了这一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