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释
◎ 子城 zǐchéng
[a small city within a larger one] 指月城、翁城等这类附着于大城的小城
大城所属的小城,即内城及附郭的瓮城或月城。
【出处】:《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北齐<王怜妻赵氏墓志>》:“夫人年七十,薨於 光州 子城内。” 唐 白居易 《庾楼晚望》诗:“子城阴处犹残雪,衙鼓声前未有尘。”《资治通鉴·唐宪宗元和十四年》:“比至,子城已洞开,惟牙城拒守。” 胡三省 注:“凡大城谓之罗城,小城谓之子城。”
【示例】:明 郎瑛 《七修类稿·天地·杭州宋宫考》:“ 杭 治自 隋 以来,在 凤凰山 下,今 万松牌楼 地也。 五代 钱 氏据有 吴 越 ,即以州治扩而大之,依山阜以为宫室。其子城南门曰 通越 ,北门曰 双门 。”
嘉兴子城
简介
子城建于吴黄龙三年(231),至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子城周长二里十步,高、厚为一丈二尺,占地7.5万平方米。唐末由于子城外兴建了罗城,故原城改称子城(另说原在子城周围遍植梓树,先前叫梓城,后讹化为子城)。从三国至清代,子城均为嘉兴(秀州)衙署或军治所在地,据光绪《嘉兴府志》称,元代子墙正门有丽谯,宋时城上建天王殿、箭楼等建筑。子城谯楼重建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为砖木结构三楹楼房,重檐歇山顶,花式屋脊,四铺水小脊,发戗如意头,戗角雕刻龙头,回廊飞檐,具有我国古代楼台特色。城东有箭垛,至今仍保存完好。现存的子城及谯楼是1990年重修,长约百米,桓墙为砖石结构,城上设有垛口、下置城门,门为木质,门口有石狮镇守。登城远眺,禾城风貌、南湖烟雨尽收眼底。
旧时沿子城外有锦带桥,河旁植梓树,景色优美。唐代刘禹锡、宋代张先、、陆蒙老等都有脍炙人口的佳作。陆蒙老《披云阁》诗云:“城角巍栏见海涯,春风帘幕暖飘花。云烟断处沧江阔,一簇楼台十万家。”
子城在太平天国时曾建听王府,1860年6月太平天国忠王部队发听王陈炳文、护王陈坤书等攻占嘉兴,第二年陈炳文大兴土木,在此建造七进听王府,到1864年嘉兴被、程学启攻陷时也尚未竣工,可见其工程浩大。80年代,在中山路的姚氏旧宅中还发现过8幅太平天国壁画。
概况
子城,相传始建于三国吴黄龙年间(229——231),已有一千七百多年历史。子城面积原有7.5万平方米,周长二里十步,高、厚均为一丈二尺。从三国至清代均 为嘉兴(秀州)府衙或军治。 子城一名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说唐末在原城外又建大城,故原城改称子城;另一说法原城周围遍植梓树,故叫“梓城”,后演化为“子城”。据光绪《嘉兴府志》称,元代子城正门有丽谯,宋时城上建天殿、箭楼等。至现代,城垣已改筑,仅存光绪三十四年(1908)重修之谯楼及东侧城墙。子城重修后开放。修复后的子城长百余米,谯楼为砖木结构三楹楼房,重檐翘角,宏丽壮观。垣墙为砖石结构,城上设有垛口,下置城门,门口有石狮镇守。登楼远眺,禾城风貌、南湖烟雨尽收眼底。在太平天国时,子城内曾建7进听王府,清咸丰十年(1860)四月二十六日,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部属陈坤书、陈炳文等攻占嘉兴,十二年陈炳文晋封听王乃大兴土木,建造听王府。同治三年二月,清军占领嘉兴,清兵淮军入城后,大肆抢掠、拆屋,听王府房舍门窗都被拆卖。后4进楼房于光绪二十八年六月失火焚毁。1914年在子城内建浙军第二十一团营房,俗称西大营。这里相沿为军队营房或军事单位驻地。西大营于1937年11月毁于日军的炮火。翌年7月,敌伪在此地建“绥靖司令部营房”。至1942年,子城内大小营房共20多幢,都是日本式建筑。1946年蒋经国在这里办“国防部预备干部局特设嘉兴青年中学”。这所中学的校名很长,很特别;学生也“特别”、都是青年军复员军人,是作为国民党预备干部来培养的。这些青年,大都富有朝气,在进步思想影响下,不少人对国民党腐败政治产生了不满情绪。1949年1月,“青中”解散。2月,国民党预干总队从南京开赴嘉兴,分驻东大营和西大营。“青中”的部分军官、学生也编入“总队”。
福州子城
晋太康三年(282年),晋安郡首任太守严高建;唐中和间(881~885年),观察使郑镒再次修拓,其范围:北至今鼓屏路小阜,南至今八一七北路虎节路口,东至今湖东路丽文坊口,西至今鼓西路渡鸡口。子城奠定福州城池的雏形,自晋至南朝都仍其旧;唐五代至宋、明的城池也以此为中心。